16.2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 第十六回 彼得勇建神教會(II)

                                  聖經經典人物故事(XVI)
                               第十六回 彼得勇建神教會(II)
                                      
(第四節 - 第六節)

                             第四節教會危機化轉機(徒6:1-7)

      初期教會原先是沒有組織的, 後在發展過程中, 教會發生問題, 產生危機, 幸當時教會的領袖
使徒彼得運用神賜智慧, 立即面對問題, 劍及履及, 完滿解決, 因此促使教會有形組織誕生,使教會
運作, 從此踏入正軌, 不致分裂傾覆, 化危機為轉機, 真是感謝主!
      常言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 因人是問題動物, 不但跟別人在一起有問題, 即使對自己個人
也會有問題, 自己跟自己都過不去, 怎能跟別人過得去? 個人如此, 團體尤甚; 世俗團體有問題,
教會同樣也有問題, 當人多的時候, 就有問題發生, 一般社會團體組成份子比較單純, 譬如童子軍,
老人不能去參加; 耆英會, 青少年進不去; 同鄉會,非鄉親莫進來. 教會則完全不同, 份子複雜多了,
因為教會對會友, 沒有限制, 來者不拒, 份子如此複雜, 問題自然多多. 所以聖潔純淨的初期教會,
也有問題, 主要原因是門徒人數, 突然激增, 而當時沒有完善的組織管理, 怎能不出問題? 幸使徒
彼得, 毫不猶豫, 以神的智慧, 快刀斬亂麻, 立即解決, 給我們留下美好榜樣, 教會畢竟與世俗團體
不同,問題會發生, 但問題會及時解決, 並帶來神的祝福. 巴不得我們認真去讀這一章, 好好學習,
從中學到功課, 萬一我們的教會發生問題, 我們也能運用神的智慧, 迅速解決, 把這問題轉變成教會
蒙神更大祝福的美好動力.
   I. 教會危機起因(徒6:1):
      (I) 工作缺點:
            初期教會信徒突然激增, 凡物公用, 人數一多, "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說希利尼話門徒)
的寡婦"(徒6:1b), 這就表明教會工作有缺點, 因為門徒日增, 服事的人沒有隨之增加, 工作上難免會有
疏忽, 這疏忽不是一天二天, 而是天天經常在供應寡婦上的疏忽, 可見這疏忽的存在, 有相當長的一段
時間, 工作上有缺點, 問題自然應運而生.
   (II) 言語隔閡:
          工作上的疏忽缺點, 引起 "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 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徒6:1a), 可見當時教會
有二大群人: 說希利尼話的門徒, 和說希伯來話的門徒, 由於語言不通, 彼此間有隔閡. 說希利尼話的
門徒是百年前被擄外邦猶太人後裔, 他們是從外地回來耶路撒冷定居的猶太人, 說的是希利尼話; 至於
說希伯來話的門徒, 他們都是耶路撒冷本地的猶太人. 這二群人, 語言不同, 背景作風各異, 一般而言,
本地猶太人的作風比較保守; 至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 則比較崇尚自由開放, 直爽敢言, 受猶太傳統的
影響較少. 平時, 這二群人在一起, 除有共同信仰外, 語言交通有困難, 自然物以類聚, 結成小團體, 彼此
相交有隔閡, 易生誤會, 一旦工作上有缺點瑕疵, 就會不斷擴大, 造成不愉快事件, 甚至發生衝突, 這種
情形, 無可諱言, 當時有, 今日也有, 很難避免.
   (III) 不平怨言:
             1. 人性敗壞:
                 教會工作有缺失, 當然要講出來, 不可封住信徒的口, 但信徒千萬不可發怨言, 因怨言是
單從自己觀點或感受, 說出來會傷害人或歸罪別人的話, 這是出於人性敗壞, 令人不快, 容易引起爭吵
衝突, 甚至導致分裂, 二敗俱傷的嚴重後果.
             2. 怨言危險:
                (1) 強大破壞性:
                      怨言極具破壞性, 有如毒瘡, 越爛越大; 所製造出來的傷害, 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對
服事人的傷害, 非同小可. 那時, 缺失顯然是出在使徒辦理供給寡婦的事務上, 他們既要講道, 又要服事,
難免顧此失彼, 忽視少數寡婦的供應, 這是無心之過, 可是惹來說希利尼話門徒的不滿和怨言, 這不是
小事, 若不予理會, 不及時解決拖下去, 積怨日深, 會造成教會很大的傷害.
                      歷史上也有怨言為害的教訓, 當年神揀選摩西, 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脫離埃及法老
的魔掌. 這群神的選民, 不但不感激摩西, 反而對他的領導, 怨言四起, 使他痛苦萬分, 難以忍受, 竟萌
短見, 自己不敢自戕, 只好求神立時賜死, 把他殺了, 不叫他見自已的苦情(民11:1, 11-12, 15). 可見怨言
非常可怕, 不可等閒視之.
               (2) 自我毀滅性:
                     怨言的另一個危險就是自我毀滅性, 怨言不斷的傷害, 會造成教會的爭鬥分裂, 使神的
工作受到嚴重破壞, 所以發怨言值得嗎? 以初期教會為例, 供給寡婦原是一樁好事, 教會因為在好事上
沒有做得完全週到, 引發怨言, 使教會受到傷害, 當然不值得. 而教會很多事工, 動機是好的, 方向也是
正確的, 但是由於疏忽或不夠週到, 把神的大工做得虧損, 那就是中了魔鬼詭計, 所以供給寡婦的疏失,
若不及時妥善處理解決, 讓二群人鬧得水火不容, 使教會分裂瓦解, 相信會使耶路撒冷反對神的猶太人
歡欣鼓舞, 幸災樂禍, 額手稱慶.
                     前於徒5:34-39中, 提到法利賽人迦瑪列舉出從前丟大自高自大, 聚眾滋事, 附從四百餘人,
他被誅殺後, 瞬即鳥獸散, 終歸無有; 又有加利利人猶大, 引誘百姓跟從, 他一滅亡, 也全都散了. 因此
迦瑪列勸主審公會的領袖, 不要誅殺教會十二使徒, "任憑他們吧, 他們所謀的, 所行的, 若是出於人,
必要敗壞; 若是出於神, 你們就不能敗壞他們, 你們倒是攻擊神了!"(徒5:38-39), 可見迦瑪列若是看見
這次教會因供給寡婦缺失, 引發怨言事件, 心中必定歡喜萬分, 撒但更是歡喜莫名. 所以這一次若教會
處理不善, 後果非常嚴重, 虧損實在太大, 因迦瑪列和撒但會給這事件同下結論 "這是人的工作, 不是
神的工作." 絕難持久, 教會自我毀滅, 乃理所當然.

 II. 教會圓滿處理(徒6:2-6):
      (I) 美好靈性:
            這次供給寡婦疏失事件, 主的僕人以彼得為代表, 處理得非常完美. 作領袖的, 最重要是懂得
怎樣去處理危機, 迅速化解, 使變為轉機. 尤其, 他對怨言的反應, 是對彼得個人靈性很大的考驗. 何謂
靈性? 靈性乃人性之對, 人性表人的生命氣質; 靈性則表與神交往的生命氣質, 顯示與神關係良好與否.
彼得在處理這次供給寡婦事件上, 顯出他非常美好的靈性:
             1. 未加辯解:
                 彼得及其他使徒都有美好靈性, 對供給寡婦上的疏失, 沒有護短, 也沒有為自己的疏失
強辯, 推卸責任.
             2. 未被激怒:
眾使徒沒有被怨言激怒, 堅稱神揀選他們作使徒, 主要是為傳道祈禱, 他們沒強辯, 辯稱
在萬忙中兼辦供給庶務, 稍有缺失疏忽, 沒甚了不起, 甚至老羞成怒, 反責發怨言的, 不體諒他們, 小題
大做, 亂發怨言, 擾亂教會. 他們非但沒這樣, 反而心平氣和, 虛心檢討, 立即針對問題, 馬上改進.
      (II) 明智解決:
一般說來, 批評難接受, 怨言更傷人. 感謝神, 這次事件中, 眾使徒在彼得領導下, 因靈性美好,
表現極佳, 他們既不為自己爭辯, 也沒被怨言激怒, 大家平心靜氣, 虛心檢討, 針對問題, 抓住缺失, 用神
賜智慧, 快刀斬亂麻, 立即處理, 迅速解決:
              1. 立即處理:
                "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徒6:2a), 宣示決心, 教會要立即處理改進, 迅速解決, 以止息怨言.
正如箴言所說: "分爭的起頭如水放開, 所以在爭鬧之先, 必當止息爭競."(箴17:14).
              2. 主動溝通:
                  彼得和眾使徒立即主動找門徒來溝通, 這是屬靈領袖解決分爭應有的態度. 神與人發生
問題時, 也是這樣, 神主動來解決. 這與一般宗教, 人求神解決, 截然不同, 所以教會發生問題時, 靈性
好的屬靈領袖, 一定要主動出來解決, 責無旁貸.
              3. 建立制度:
                 召集門徒之後, 彼得開誠佈公對他們說: "我們撇下神的道, 去管理飯食, 原是不合宜的."
(徒6:2a). 這說明傳道人主要任務, 第一是祈禱, 從神處得到信息; 第二是傳道, 把從神所得信息, 教導人.
所以使徒不是管理飯食的, 但他們若能兼顧, 總想樣樣做得完美, 而今事與願違, 發生問題, 引起怨言,
不能做好, 就要分輕重緩急, 改弦易轍了. 這跟職份有密切的關係, 主耶穌召眾使徒是要他們禱告傳道,
不是管理飯食, 現二者不能兼顧, 就要放棄管理飯食, 持守神所定位份了. 彼得和眾使徒自知不是全能,
且時間精力有限, 必需建立制度, 分工合作, 推展神的事工.
              4. 慎選同工:
                  初期教會信徒激增, 需要更多同工, 分工合作, 把教會神事工做好, 為慎選同工, 乃制定
揀選執事嚴格條件如下:
                 (1) 人選: 自信徒中間選出.
                 (2) 資格:
                         i. 有好名聲:
                            首先, 要有好名聲, 換言之, 就是靈性好、品格好和人際關係也要好. 總之, 日常
生活為人都表現良好, 這表現不是在一人二人之間, 而是在群眾之中, 不知不覺, 樹立的美好形象, 公認
是信仰生活美好的人. 這與世俗選才標準不同, 世俗選才只重有沒有好本領, 不在乎形象好壞; 教會則
不然, 把好名聲列為第一要求.
                        ii. 聖靈充滿:
                            有好靈性, 自然聖靈充滿, 與神關係良好, 行事為人均由聖靈也就是神帶領控制.
                       iii. 智慧充足:
                            有頭腦、有智慧和有辦事能力, 奉獻自己, 服事教會.
            5. 解決辦法:
                教會神的事工, 需要大家參與, 分工合作, 改善服務, 提高效率, 所以在信徒中選賢與能,
結果選出七人, 擔任執事, 計有: 司提反。腓利、伯羅哥羅、尼加挪。提門、巴米拿和尼可拉. 從他們
的名字看來, 都是說希利尼話的門徒, 屬於教會少數, 可見是從被忽視發怨言的門徒中選出, 他們都是
從外地回來的猶太人, 他們語言相通, 交通無礙, 堪稱撥亂反正最佳人選, 劍及履及, 立即改革, 把問題
徹底解決, 使危機化為轉機, 感謝神. 至於屬多數說希伯來話的門徒, 也值得一讚, 他們心胸寬廣, 放心
讓他們服事, 不怕他們奪權, 也不怕大權旁落, 失去權威, 教會上下, 都為神的名著想, 大公無私, 問題
自然迎刃而解.

III. 果效美好卓著(徒6:7):
       彼得和眾使徒, 運用神賜智慧, 對初期教會第一次因供給寡婦服事上, 稍有疏失, 無心之過, 引發
怨言, 發生危機, 立即採取行動, 與發怨言的門徒主動溝通, 並且遴選執事, 建立制度, 把問題迅速解決,
化危機為轉機, 沒有落入魔鬼網羅, 導致教會分裂, 自我毀滅, 得到四項美好果效:
      (I) 皆大歡喜 - 問題解決, 神道興旺.
     (II) 效率大增 - 分工合作, 建立組織:
            組織健全, 非常重要, 因事關成敗, 絕不容忽視, 玆舉舊約先例, 加以說明: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
出埃及時, 起初毫無組織, 致問題頻生, 怨言四起, 令摩西非常困擾痛苦, 甚至求神賜死, 讓他解脫, 幸其
岳父葉忒羅及時獻策, 建議加強組織, 設立百夫長、千夫長, 把以色列人組織起來, 果然奏效, 百姓不再
發怨言, 摩西輕鬆多了, 這才為他解決了領導問題.
            今天教會若欲繼續向前發展, 必須有健全組織, 但有不少很追求的基督徒, 認為組織是人為的,
所以不必靠組織.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的, 誠然教會組織是屬人的, 但屬於屬靈的人, 組織只要合乎聖經
原則, 是可以建立, 也可以變革的, 因時制宜, 因事制宜,能把教會事工有效率辦好, 一心敬畏神, 一定會
討神喜悅的.
             這次運用組織管理飯食之舉, 其組織雖非神指示彼得建立的, 而是彼得靠神賜智慧想出來的,
這組織一產生, 神就悅納. 組織好像一部人際關係的機器, 機器辦事速度快, 效率高, 但有一先決條件,
必需結構精巧完整, 運作良好, 若有幾個零件故障, 整部機器就會停止運轉, 成為一堆廢鐵; 組織也是
如此, 必需健全, 才能發揮功效, 不可不察.
     (III) 人才輩出:
              教會依嚴格條件, 選出七人, 都是一時之選, 不負眾望, 其中司提反和腓利, 更是不可多得的
佼佼者, 他倆除妥善管理飯食外, 在為主作見證, 傳揚主福音上, 亦不遺餘力, 表現卓越. 尤其在福音的
傳播上, 有新的突破, 傳入撒瑪利亞, 使主交付的大使命, 向前跨出一大步, 榮神益人, 闕功至偉.
     (IV) 影響深遠:
             彼得和眾使徒圓滿解決教會內部問題後, 危機解除, 化為轉機, "神的道興旺起來, 在耶路撒冷
門徒數目加增甚多, 也有許多祭司信從這道."(徒6:7). 可見當時不但信主的人日益增如, 甚至很多祭司
也悔改信主, 而且教會, 突破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 向更遠的地方發展, 影響極為深遠.

                               第五節彼得周遊傳主道

      世事多變, 神掌控萬有, 誰也沒想到, 逼害初期教會的空前宿敵掃羅, 竟在往大馬色捉拿基督徒
途中, 被主發出大光光照, 立即改變, 當場降服, 幡然醒悟, 悔改歸主, 一變而為主大大使用的大使徒
保羅之後, 教會心腹大患剷除, 外患暫戢; 教會前因供應寡婦飯食疏失, 引發怨言風波, 立即建立制度,
加強管理, 分工合作, 瞬即平息, 內憂不再. 教會群策群力, 克服重重困難, 渡過種種危機, 漸漸入佳境,
"那時, 猶太、加利利和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 都得平安, 被建立, 凡事敬畏主, 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
增加了."(徒9:31), 可見神恩浩蕩, 在衪的保守祝福下, 教會面對危機時, 人數會增加; 得到平安祝福以後,
人數也會增加, 真是感謝主!
       耶路撒冷教會外除凶狠頑敵掃羅, 內無瑣務纏身之累, 一片興旺安寧, 使徒彼得乃得周流四方,
旅行佈道, 廣傳福音, 無意中親手打開外邦人信主之門, 使教會大大興旺, 其宣道旅程, 詳附圖四.
有關彼得周遊傳道, 路加特別記下二樁大事如次.
  I. 呂大治癱(徒9:32-35):
     呂大係沙崙平原一小城(附圖四), 位於瀕地中海約帕港東南約二十七哩, 為當日耶路撒冷赴約帕
必經之地. 彼得所行呂大治癱及約帕多加復活神蹟, 轟動遐邇, 影響深遠, 玆先將呂大治癱神蹟, 析述
如下:
    (I) 機遇巧合:
         彼得周流四方, 首站來到呂大, 除造就很多信徒外, 還行了一樁驚人神蹟, 震動全城和周圍地方,
使很多當地百姓, 因之悔改信主. 這神蹟行在蒙恩的人以尼雅身上, 他 "得了癱瘓, 在褥子上躺臥八年."
(徒9:33b). 由 "遇見一個人"(徒9:33a)看來, 彼得行這神蹟特點是機遇巧合, 因為以尼雅沒有主動求彼得
醫治, 反而是彼得主動醫治他, 向他宣告 "以尼雅, 耶穌基督醫好你了, 起來, 收拾你的褥子, 他就立刻
起來了!"(徒9:34). 足見彼得並不是一見到他, 就大發慈悲, 馬上醫治他, 何以見得? 因彼得直呼其名字,
可見曾經見過他, 對他有點認識了解, 才會奉耶穌的名醫治他, 彼得的醫治立即見效, 癱子以尼雅馬上
站起來, 還聽彼得的話, 拿著褥子, 立刻起來! 這神蹟真是奇妙, 這醫治也非常徹底, 他的褥子原是躺臥
用的, 八年來, 一直是褥子托著他, 現經彼得醫治後, 以尼雅反過來托著褥子行走, 神哉!
  (II) 主客因素:
         相信當時呂大城裏痼疾纏身的絕不止以尼雅一人, 一定還有很多人有病痛, 彼得何以獨厚癱子
以尼雅呢? 考其原因, 係下述主客因素使然:
          1. 主觀因素:
              彼得自己對主耶穌能醫病救人, 有絕對的信心, 尤其他當時有感動, 神要他醫治以尼雅.
         2. 客觀因素:
             彼得知道這人聽過主耶穌的名, 並對主耶穌沒有抗拒心, 所以客觀上, 這癱子是有信心的.
上述隱藏的主觀和客觀因素, 成就了這次很特別的醫治神蹟. 太、可、路三福音書都有類似
記載, 有一次, 主耶穌安息日進入一間會堂, 那裏有個枯乾了一隻手的人, 主對那人說: "伸出手來!"
今天, 假如主這樣吩咐你, 你伸不伸手? 相信很多人都不會伸, 因為你們從來沒有對主耶穌有過信心,
但那枯手的人卻不同, 他對主耶穌充滿信心, 所以聽命把手一伸, 手就復原了! 彼得醫治癱子以尼雅
也是這樣, 這癱子有絕對的信心, 當他聽到彼得說: "耶穌基督醫好你了!" 他毫不猶豫, 立刻站起來,
這點非常重要, 倘以尼雅沒有信心, 或心中遲疑不決, "不行啊! 我要慢慢試試看." 沒有客觀因素配合,
這醫治神蹟怎能成就? 所以神蹟有主觀和客觀因素存在, 缺一不可.
         總之, 這樁神蹟, 的確使神的名得榮耀, 因此, 在呂大和沙崙地區, 有很多人受感動, "就歸服主!"
(徒9:35).

 II. 多加復活(徒9:36-41):
      彼得在呂大行神蹟治好癱子, 名震遐邇, 工作果效奇佳, 信徒日益大增, 他不以此自滿, 也不留戀
因他歸主的眾多信徒, 為了傳揚主的福音, 毅然離開呂大, 繼續前行, 沿途宣道, 並照顧其他地方信徒,
給今日傳道人, 留下非常美好的榜樣.
     (I) 多加為人(徒9:36):
           當他來到距呂大東北不遠, 瀕地中海港口的約帕, 他又行了一個神蹟, 這個神蹟跟他在呂大
行的大不相同. 以尼雅不是信徒, 多加卻是聖徒, 所以對象完全不同. 多加是從希伯來原名大比大譯成
的希利尼名, 即羚羊之意, 她是一位很難得的虔敬愛主好姊妹, 她的行事為人, 靈性品格如下:
            1. 靈性美好:
                多加這位女門徒, 是個很追求的姊妹, 無論在靈性上和真理上, 都有相當基礎和美好見證.
            2. 樂善好施:
                她在行為上, 更在她身上彰顯出好信徒的形象, 她 "廣行善事, 多施賙濟."(9:36), 可見她
對她的困苦貧窮同胞, "常常流露出愛心, 並以實際行動賙濟救助, 在她死後, 更發現她幫助很多寡婦,
做裏衣外衣."(徒9:39). 換言之, 即她從事裁縫工作, 這表明她除實際賙濟寡婦外, 更讓她們習藝, 學到
謀生技能, 真是難得.
            由此可見, 多加一方面有好靈性, 另方面又有好行為配合. 我們學習她愛主的心, 不要只停留
在口頭言語上, 而是要表現在行為和誠實上. 常常有人學習使徒彼得, 見人有疾苦就說, "金銀我都沒有,
只把我所有的給你, 請耶穌基督施恩給你." 說完了, 若沒實際行動, 豈不褻瀆神名, 萬萬不可! 所以,
實際行動非常重要, 不但解決人的實際困難, 讓人真正看見神的作為, 也感受到神是真正愛人的神;
而且, 這樣行事為人, 會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個人的好行為, 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 是永難
磨滅的, 受惠的人一時可能感覺不到, 不會領情, 但總有一天想起來, 會令他銘感不盡的, 多加的善行
就是這樣.
     (II) 多加病死(徒9:37-38):
            儘管多加樂善好施, 敬虔愛主, 結果不幸病死, 死後她的家人親友反應不一, 因此對她的後事,
作出二種不同的處置:
             1. 停屍樓上(徒9:37):
               "有人把她洗了, 停在樓上."(徒9:37), 是否舉行喪禮, 經文並未明言, 不得而知.
             2. 敦請彼得(徒9:38):
                有人風聞彼得在呂大行神蹟, 治好癱子, 約帕與呂大咫尺之距, 於是 "打發二個人去見他,
央求他說, 快到我們那裏去, 不要耽延."(徒9:38), 從這節經文看來, 似乎要彼得趕緊來幫忙, 至於要幫
甚麼忙? 是否要彼得行神蹟, 讓多加復活, 並未明說.
    (III) 多加復活(徒9:39-41):
             彼得終於如請來了, 他也行了神蹟, 這次他對多加所行的神蹟, 跟他前不久對以尼雅所行的,
結果一樣, 都治好了, 但過程完全不同, 分述如下:
              1. 引領上樓(徒9:39):
                  彼得一到, "便有人領他上樓, 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 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 所做的
裏衣外衣給他看, 彼得叫她們都出去."(徒9:39-40a).
              2. 死而復活(徒9:40b-41):
                  彼得獨自一人, "跪下禱告, 轉身對著死人說, 大比大, 起來, 她就睜開眼睛, 見了彼得, 便坐
起來, 彼得伸手扶她起來, 叫眾聖徒和寡婦進去, 把多加活活的交給他們."(徒9:40b-41), 眾人歡欣喜悅,
同謝神恩, 不言可喻.

III. 認識神蹟
       彼得這次行神蹟, 使信徒多加復活, 是藉他一人獨自禱告; 但醫治以尼雅, 他沒這樣做. 可見使徒
行神蹟, 不是一模一樣, 一成不變. 綜觀彼得或保羅行神蹟, 醫治病人, 絕非見人就治, 一定要得到主
的感動允准, 才能藉主的名, 施行醫治神蹟. 試看約5:1-7記載, 畢士大池旁五個廊子, 有多少殘病的人?
說實在的, 廊上可說全是痼疾纏身的可憐人, 主耶穌沒大發慈悲, 見人就治, 僅治好一個癱瘓了38年的
癱子, 只此而已.
       使多加復活的神蹟很特別, 在彼得禱告完畢後才施行, 整個過程與醫治以尼雅的完全不同, 癱子
以尼雅得到立即徹底的醫治, 他本來在褥子上躺臥了八年, 經彼得治好後, 馬上站起來, 收拾褥子行走
如常; 至於多加, 經彼得禱告後, 叫她 "起來! " 她卻沒馬上起身, 而是先睜開眼睛, 看見彼得後, 才坐
起來, 還要彼得伸手扶她起來, 最後才叫眾聖徒和寡婦進去, 把多加活活的交給他們. 所以, 整個過程
似乎相當長, 而且是逐步漸進不是立即見效的, 不像神話, 一點就行, 不可不察.

 IV. 候神指引(徒9:42-43)
       彼得在約帕再次行驚人的神蹟, 使多加從死裹復活, 的確哄動一時, 令當日鄰近所有百姓, 驚奇
震撼, 很多人因而蒙福, 悔改歸主. 彼得繼續留在約帕, 傳揚主道, 親作見證, 暫停前行, "在約帕一個
硝皮匠西門的家裏, 住了多日."(徒9:43). 何去何從, 靜候神的指引, 暫且不表, 容後續敘.

第六節彼得打開外邦門(徒10:1-48)
   I. 神妙安排:
       從聖經中, 讓我們從歷史中看見神的手, 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穫, 很多人把歷史當故事看, 不加深思,
不求甚解; 我們基督徒則不然, 我們看見神掌管歷史, 對我們的信心有莫大鼓舞激勵. 使徒行傳第十章
所記, 是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捩點, 路加受聖靈感動, 全書在人物及順序上有很神妙特別的安排,
依序分述如下:
      (I) 教會喜誕生:
           使徒行傳的開頭, 就是教會歷史的開始, 證明神是全能的, 因主耶穌離世才七天, 第一間教會
就順利誕生了, 馬上就有三千人歸主, 一大群信徒湧入教會, 還能彼此相愛, 和睦相處, 有條不紊, 繼續
發展, 真是難能可貴. 若非神的神妙的安排, 教會怎麼能在最艱困險惡的耶路撒冷誕生呢? 所以, 我們
一開始就看見神奇妙的作為, 感謝主.
           我們讀經不難發現, 凡第一次出現的事物, 往往是作為後世典範的事物, 神做的每一件事都是
完美的, 神創造大自然就是這樣, 譬如, 神說有光, 就有光; 神看光是好的, 光就是好的. 所以, 神每一個
創造都是好的, 但人有限, 絕對做不到. 我們做文章, 大筆一揮, 即使是傑作, 也不可能一字不改, 無推敲
餘地; 又如畫畫, 也不可能幅幅都是千古名畫, 沒有可評之處. 因我們不是全能的神, 只有神做的事物,
不需東修西改, 一做出來, 就是最完美無瑕的. 教會的逆勢誕生, 就是如此, 教會的誕生, 不是歷史故事,
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而且是與人類有密切關係的事實.
           最初, 神起用十二使徒中最重要的人物彼得, 領導教會, 他的事工, 路加一直記述到第六章,
教會因供應寡婦飯食上疏失, 引發怨言, 發生問題, 後賴彼得當機立斷, 迅速解決, 並選出七執事, 建立
組織, 加強管理, 為教會日後發展, 建立良好管理基礎.
    (II) 司提反殉道:
           第七章講到司提反為主傳真道, 作見證, 受誣殉道, 成為教會第一個殉道者, 他慷慨就義情景,
令人萬分感動, 他真像第二個主耶穌, 在暴徒咬牙切齒, 亂石打他時, 他卻臉像天使, 為那些用石頭打死
他的人禱告, "主啊, 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 他的心胸何等寬厚偉大!
  (III) 腓利新突破:
          司提反殉道後, 逼害日劇, 信徒紛紛外避, 分散四方, 他們沒被嚇倒, 膽怯龜縮, 反而更加大膽
傳揚主道, 使福音遍地開花. 這時, 在第八章, 我們又看見神興起另一位特別的人物腓利, 他勇敢進取,
突破地域, 把福音傳入撒瑪利亞; 又在聖靈的引領下, 在曠野感動埃提亞伯太監, 把福音傳入非洲, 真是
功不可沒.
   (IV) 掃羅突轉變:
          到了第九章, 福音的大仇敵掃羅, 在主大光照耀下, 突然轉變, 悔改歸主. 這應是司提反殉道
長遠影響與果效, 因掃羅當時在場, 司提反光榮殉道情景, 相信永遠深深銘刻在他心中, 難以忘懷. 後經
神的開導, 使他徹底醒悟轉變, 成為福音外傳的急先鋒, 外邦人的大使徒. 他經歷的苦難磨練, 千百倍於
司提反所承受的, 但他毫無怨言, 絕不後悔, 令人欽仰. 神興起他是要他把福音傳到外邦, 他是神揀選的
器皿, 向外邦君王作見證, 引導外邦百姓歸主, 徹底執行主交付大使命, 並把福音傳到地極, 當日的羅馬,
厥功至偉.
    (V) 回頭說彼得:
          到了第九章末了, 路加暫停敘述保羅的事, 話鋒一轉, 又回過頭來說彼得的事, 為何如此安排?
按人來寫, 一定續談保羅傳道, 但神卻不然, 要路加把主角再轉到彼得身上, 特別是他向外邦人傳福音
的事工. 箇中頗有玄機, 神雖揀選保羅作外邦人的使徒, 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門, 卻巧妙安排, 由彼得去
打開, 這門打開後, 至第十一章末, 保羅再出現, 一直到使徒行傳結束, 所以第十一章以後, 全部都記述
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事工.
          這樣的安排, 自有神的美意, 讓我們再次看見神的手, 其目的在使後世教會普世之下是一個完整的
教會. 試想保羅若得救後立即向外邦人傳福音, 沒有耶路撒冷教會認可, 使徒彼得的參與, 教會就會有
彼得的基督教和保羅的基督教之分, 人都喜分門結黨, 自立門戶, 寧為雞首, 不為牛後, 但神不是這樣,
重在相愛合一, 不容分裂.

 II. 異象真義:
      主用很特別的方法, 把彼得帶領到該撒利亞去(詳附圖個四), 向羅馬百夫長哥尼流傳福音. 這是
彼得傳福音的新經驗, 以前他周流四方佈道, 是神感動他去, 他到呂大和約帕, 神都是用這一種方法;
但要他去哥尼流家佈道, 則不然, 神改用另外一種特別方法, 即異像法, 一個異象給哥尼流; 一個異象
給彼得. 所以這段經歷是由二個異象促成的, 在這種情形下, 神給聽道者的是異象, 給傳道人的也是
異象, 神為何要費盡心機用異象去促成這次佈道? 原因明顯, 若神不用這種方法引導彼得, 他先天上有
猶太人傳統的優越感, 根本不會自動去向外邦人傳道, 所以異象在彼得這一次佈道中, 扮演非常重要的
角色. 彼得自己根本沒有向外邦人去傳福音的意願, 神要打破他這種根深柢固的傳統觀念, 好讓他心甘
情願去打開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大門.
      異象是神對人啟示的方法之一, 先決條件是所見事象, 一定要與外面的事實相符, 而且要有屬靈
的意義, 否則, 那只是虛無不實幻象, 絕不是神所啟示的. 神常用異象解決見異象人靈命上困難, 這困難
不是一般的困難, 乃是根深柢固, 難以解決的困難. 正如彼得對外邦人傳統上歧視偏見, 牢不可破, 故神
要用超自然異象啟示, 幫助他解決靈命上自已難以突破的觀念; 至於平常人的一般困難, 神則用祂的話
或祂的靈, 來幫助他解決. 總之, 神不輕易用異象方法, 助人解困, 除非是特珠情事, 神才用異象顯示的
方法, 助人解決難以克服的困難.
      神為了讓彼得屏除歧視偏見, 親手打開向外邦人傳福音之門, 特別向他和哥尼流顯示不同的異象,
這二個異象對他們二人的感動, 清清楚楚與外面的事實完全相符, 絕非虛空的幻想.

III. 哥尼流家佈道(徒19:10-48):
      (I) 出身背景(徒10:1-2):
            1. 羅馬軍官(徒10:1):
               哥尼流 "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徒10:1), 可見他是羅馬的高級軍官、羅馬公民和統治者,
也是羅馬帝國統治猶太人駐地官吏, 他的部隊駐紮在該撒利亞, 那是個優良海港, 羅馬巡撫官衙所在地,
希律王於斯建有華麗王宮, 居民多係外邦人, 也有不少猶太人居住其中, 該城位於約帕之北, 二地相距
不遠, 約三十哩, 二日路程, 再往北就是撒瑪利亞了.
            2. 虔誠的人(徒10:2a):
              "他是個虔誠人"(徒10:2a), 當日所謂虔誠人, 就是沒有信主, 但願意接受猶太人獨一真神
的外邦人. 外邦人通常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或對其他宗教信仰, 不感興趣. 哥尼流這個羅馬外邦人,
與眾不同, 他願接受猶太人獨一真神, 而且很熱心虔誠, 表示他對信仰很追求, 對真理很渴慕, 非常熱切
敬虔. 這種外邦人不多, 但在當時羅馬帝國的軍人裏, 不只哥尼流一人, 試看 太8:5-13 的記述, 加百農
那位求主為僕治癱的百夫長, 也是其中之一. 哥尼流很單純的追求真神, 因此在他身上顯出敬虔的形象,
故被稱為虔誠人, 其特點如次:
               (1) 多多賙濟(徒10:2b):
                     哥尼流跟其他統治者不一樣, 他不輕視被征服的人民, 也不剝削統治下的百姓, 反而
善用自己的財力, 以實質的金錢或物質, 施捨貧困, 幫助需要救濟的人.
               (2) 常常禱告(徒10:2c):
                     哥尼流每天申初(約下午三時)禱告, 他跟彼得 約翰一樣, 都在申初禱告, 虔誠的人
一定常常禱告, 但常常禱告的, 不一定是虔誠的人. 因此, 相信他一定在固定時間禱告, 不在固定時間
禱告的人, 一定不禱告或隨便禱告, 不會討神喜悅的.
               細讀經文, 頗耐人尋味, 在人看來是 "多多賙濟百姓, 常常禱告神." 賙濟在前, 禱告
在後, 但天使直說 "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徒10:4), 則禱告在前, 賙濟在後, 次序恰好相反. 可見人看重
賙濟, 神看重禱告. 事實上, 禱告是根, 賙濟是果, 這點提醒, 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3) 廣受稱讚(徒10:22):
                     從哥尼流的虔誠兵向彼得對主人的介紹可知, "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 為猶太通國
所稱讚."(徒10:22), 足見他舉國知名, 有好名聲.
               (4) 影響親友(徒10:2,7,24):
                     哥尼流在社會中極有影響力, 除全家受影響, 都敬畏神外(徒10:2), 他的兵都稱虔誠兵
(徒10:7); 他的親屬密友, 當然也會受到影響(徒10:24). 彼得見異象, 受神感召, 打破他對外邦人的偏見,
竟一言不發, 隨他的家人和兵丁到該撒利亞哥尼流家去, 一進門就發現他的親屬密友, 都在靜默恭侯,
歡迎他蒞臨, 可見他們都受到哥尼流的影響, 成了虔誠人.
              (5) 渴慕真神(徒10:3-8):
                    哥尼流渴慕猶太人的獨一真神, 聽異象中天使的吩咐, 深信不疑, 立即派人去恭請
傳道人彼得來他家中教導.
              (6) 尊重主僕(徒10:25):
                    哥尼流一見彼得進來, 就 "俯伏在他腳前拜他"(徒10:25), 此舉立即被彼得制止糾正,
因為只有神配受敬拜, 但從他的行動上, 可以看出哥尼流對神及他的僕人, 非常尊崇, 他的行動雖然有
可議之處, 但己把他內心敬虔之情, 表露無遺.
              (7) 恪遵主命(徒10:48):
                    哥尼流一群人, 尚未聽完彼得講道, 聖靈就降臨在所有聽道人身上, 他們立刻恪遵
主命, 接受洗禮, 其渴慕歸主之情, 不言可喻.
從聖經以上記述顯示, 哥尼流這個外邦人, 是個虔誠人, 乃不爭的事實.

     (II) 哥尼流見異象(徒10:3-8):
            羅馬百夫長哥尼流是個虔誠人, 己如上述. 一天, 他如常申初定時禱告, 忽看到他從未見到過
的異象, 他看見一位神的使者, 降臨他家, 還叫他的名字, 他定睛看神的使者, 心中害怕, 問使者說: "主啊,
甚麼事呢?" 天使答曰: "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 達到神面前, 已蒙紀念了, 現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 請那
稱呼彼得的西門來, 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裏, 房子在海邊上." 天使說完了走後, 哥尼流深信
無疑, 毫不猶豫, 立即叫二個家人和常侍候他的虔誠兵前來, 把異象所見的, 詳細告訴他們, 要他們立刻
出發, 到約帕去請彼得來, 他的信心何等的大!
            哥尼流禱告時, 天使直接告訴他, 他的禱告和賙濟, 己達神前, 且蒙紀念. 顯而易見, 這異象是因他
愛神愛人的心, 神賜給他的賞賜,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 要顯大能, 幫助那些向祂心存誠實的人."
(代下16:9). 世上人口眾多, 要找一個從未謀面的人, 有如大海撈針, 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哥尼流獨自在
房中禱告, 沒人知道, 但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 真正要尋找祂的人, 神必看見, 所以特別差遣天使前去
幫助他釋疑解惑. 神因他的愛心, 即他愛神愛人的心, 讓他看見異象, 得到賞賜. 主耶穌也說過, "那真正
拜父的, 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 神是個靈, 所以拜祂的, 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約4:23-24), 經文中"要"字, 原文是"尋找," 人只要心靈誠實, "你們祈求, 就給你們; 尋找, 就尋見; 叩門,
就給你們開門."(太7:7), 我們信奉的神, 又真又活, 有求必應. 所以, 尋找神, 一定尋見, 因為我們的神也
一直在找人.
             可見哥尼流在異象中所見, 跟他的禱告必有密切關係, 他愛慕主的真理, 今有疑難, 求主賜助解決,
他的祈求, 上達神前, 神就滿足他的願望與祈求, 特遣天使, 來到他家, 對他的疑難困惑和對真理的追求,
給他指點迷津, 幫他解決. 這一異象實在奇妙, 天使的話說得一清二楚, 毫不含糊, 明白地告訴他到約帕
硝皮匠西門家請彼得到他家, 必得幫助. 這異象如此清晰逼真, 無疑是超自然的事實!
              神為何不叫天使直接向哥尼流傳福音? 聖經從來沒有記載天使向人傳福音的事, 天使只為神傳達
命令和信息, 傳福音是人無可旁貸責任, 所以, 當你周圍的人頑梗不信, 千萬別以為傳福音不是你的事,
把責任推給天使, 萬萬不可.
              神的異象一經顯明, 哥尼流滿有信心, 深信不疑, 慎重其事, 馬上就採取行動, 派遣三人, 遵照異象
中天使的指示, 立即啟程到約帕海邊硝皮匠西門家找彼得. 這三人中, 二個是家人, 一個是侍候自己的
虔誠兵, 都是哥尼流最可靠的親信, 命他們去辦這項極為重要的大事. 可見哥尼流信心至大, 毫無保留,
信靠神, 完全遵照神的話去做, 值得我們讚許效法.

   (III) 彼得見異象(徒10:9-16):
            當哥尼流派出二個家人和一個虔誠兵的第二天, 將近約帕時候, 彼得正好在午正上房頂定時
禱告, 他覺得有點餓, 想吃東西, 硝皮匠家人正在預備午飯時, 彼得突然魂遊象外, 看見天開了, 有一物
從天降下, 好像是一塊大布, 繫著四角, 縋在地上, 裏面包著地上各樣四腳走獸和昆蟲, 以及天上飛鳥,
有聲音向他說: "彼得, 起來, 宰了吃." 彼得卻說: "主啊, 這是不可的, 凡俗物和不潔物, 我從來沒有吃過."
第二次又有聲音向他說: "神所潔淨的, 你不可當作俗物." 這樣一連三次, 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這異象對彼得來說, 非常重要, 若非這異象提醒, 他永遠帶有色眼鏡看外邦人, 更不會主動去打開
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大門. 玆將這異象進一步分析說明如下:
             1. 地點(徒10:9a):
                 約帕距該撒利亞僅二天行程, 不算太遠, 在旅程距離上, 還算方便, 在神的永遠計劃中,
是個很好的安排, 一切都在神暗中掌控中.
             2. 時間(徒10:9b-10):
                 這異象顯現在哥尼流見異象後第二天, 他差遣人員將到約帕之際, 時刻不在申初, 而在午正,
正是彼得每天定時禱告之時. 禱告時, 他肚餓, 等著吃午飯, 但他很有定力, 雖然肚餓, 還是禱告, 不是
先到廚房吃飽後, 再上房頂禱告.
             3. 內容(徒10:11-12):
                 所見異象內容與彼得肚餓有關, 對他是個很好教導, 神要用三次同樣的情景, 向他顯示.
他才頑石點頭, 勉強接受; 反觀哥尼流, 天使向他顯現一次, 他就信服照辦. 然而, 對彼得這大使徒, 神要
用 同樣的情景, 顯示三次, 他才順服. 就靈性來說, 彼得的靈性好, 毋庸置疑, 但他對神的異象, 一次不服,
二次不服, 第三次還不是心悅誠服, 仍然困惑不解, 何以致此? 乃信仰偏差使然, 這異象充份暴露彼得
信仰上的偏差.
             彼得是猶太人, 深受傳統觀念影響, 而且律法主義深植心中, 根深柢固, 牢不可破. 他對不潔
之物, 恪遵律法, 從不入口, 這舊約的律法不是一天二天形成, 而是以色列人長久以來的民族傳統, 極難
改變, 故神要用這異象, 把他的偏差暴露出來, 好糾正他這個信仰上嚴重錯失. 若神不用這異象教導他,
彼得絕對不會主動去外邦人哥尼流家傳福音的.
            4. 反應(徒10:13-16):
                (1) 第一次反應:
                      天使要彼得 "起來,宰了吃." 他卻說 "這是不可的, 凡俗物和不潔的物, 我從來沒有吃過."
可見他理直氣壯, 抗拒神的吩咐.
               (2) 第二次反應:
                     天使又告訴他說: "神所潔淨的, 你不可當作俗物." 彼得還是拒絕不從.
               (3) 第三次反應:
                     那物收回天上, 彼得還是不服, 心中疑惑, 仍覺自己有理.
            5. 結果:
                縱然如此, 彼得最後還是醒悟過來, 當他看見聖靈帶領來哥尼流所派三人, 正好與他在
異象中, 神請他吃三次的景象相符, 眼見活生生三個人來請, 足證異象感動與所見事實完全吻合. 在如此
清楚異象教導下, 彼得終於大徹大悟, 衷心順服, 於是他順服神, 從此放膽與外邦人接觸交往, 真誠接納
他們, 順從他們請求, 心甘情願到該撒利亞外邦人家中傳福音, 這是何等大的轉變!

    (IV) 異象成真(徒10:17-33):
            直到彼得那個時代, 教會信徒, 絕大多數是猶太人, 外邦信徒非常少, 那些猶太信徒是否都被聖靈
充滿, 他們對外邦人的觀念, 有無改變, 值得存疑, 如果有改變, 彼得就不會有此偏差, 大使徒尚且如此,
其他信徒可想而知. 猶太人對外邦人的一貫偏見如下:
            1. 外邦人是不潔淨的族類, 只有他們猶太人是聖潔的.
            2. 外邦人與稅吏和罪人同等, 拒絕與他們交往.
           因此, 除非商人做生意, 猶太人絕不與外邦人往來, 嚴謹的猶太商人與外邦人生意往來時, 若同坐
一席用膳, 回家以後一定要先潔淨自己; 至於外邦人到他們家作客飲宴, 客人一走, 趕緊洗滌餐飲器皿,
徹底潔淨, 誠恐外邦人不但把人玷污, 甚至也把家中用具都污穢了! 成見之深, 非常嚴重, 外邦人在他們
眼中, 比毒蛇猛獸還可怕, 避之惟恐不及, 那敢彼此交往!
           彼得見異象反應, 若與猶太人對外邦人的傳統偏見連繫起來, 就不難理解, 這種傳統偏見, 在猶太人
心中, 根深柢固, 牢不可破. 所以神要用超自然的異象, 把彼得的傳統偏見打破, 但不太容易, 即使異象
連續教導他三次, 還是沒有成功, 難以奏效, 彼得只是勉強接受而已.
           直至彼得到了哥尼流家中, 才有所改變. 他一進門, 就看見哥尼流的親屬密友, 早在靜默恭候, 主人
哥尼流甚至把他當作神, 恭敬俯伏下拜. 那時, 彼得對他們說: "你們知道, 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往來,
本是不合例的, 但神己指示我, 無論甚麼人, 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的. 所以我被請的時候, 就不推辭而來,
現在請問, 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徒10:28-29), 他這一番話, 充份暴露他嚴重的偏見. 後來, 保羅
也指責過他, "磯法和外邦人一同吃飯, 及至他們(耶路撒冷教會來的人)來到, 他因怕奉割禮者, 就退去
與外邦人隔開了."(加2:12), 其成見偏執之深, 不言可喻.
           這並不是第一次猶太基督徒與慕道外邦人接觸會晤, 依使徒行傳記載, 司提反殉道以後, 門徒四散,
向聖地以外的猶太人傳福音, 同時也讓我們看見, 第八章腓利在撒瑪利亞的新突破, 把福音傳給外邦人,
他甚至在神引領下, 在曠野把福音傳給非洲埃提阿伯太監; 第十一章說到被逼害的猶太信徒也把福音
帶出去, 傳給外邦人, 他們只是一對一, 猶太基督徒向不信主的外邦人傳福音. 這次彼得在哥尼流家的
佈道, 除彼得外還有約帕幾個弟兄陪他去, 估計約七人, 所以這次是一組猶太人, 向一群外邦人傳福音,
在哥尼流家聽道的計有他的家人和親屬密友(徒10:24), 好些人在那裹聚集(徒10:26). 所以, 他們這一次
因異象促成的歷史性會唔, 是種族不同, 宗教信仰也不同一群人對一群人, 歷史性的一次大會合, 意義
重大, 影響深遠, 在教會歷史上是從末發生過, 甚至在猶太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的盛會. 如前所述, 猶太人
視外邦人為不潔族類, 往往敬而遠之, 不敢親近. 這次不是一對一, 而是一群猶太人打破傳統, 向另一群
不潔淨的外邦人接觸會晤, 而且彼此非常親密融洽, 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景, 在猶太人看來簡直是
不可能的奇事. 現從下述二方面分析這二群人的背景:
            1. 傳道人 - 以彼得為首:
                傳道人以彼得為首, 總共七人(徒11:12), 他們在政治上是被征服者, 但在宗教信仰上,
他們卻是自命不凡, 有優越感的神的信徒,
            2. 聽道人 - 以哥尼流為首:
             人數肯定超過七人, 但確實人數不得而知, 他們在政治上是征服者, 且哥尼流是羅馬軍官,
猶太人的統治者, 但在宗教信仰上, 他們是虔誠人, 慕道友.
            這對立的二群人, 竟能順利會晤, 親密歡喜, 彼此相愛, 如同家人, 這意想不到結果, 純係福音大能
使然. 這次歷史性的會晤, 不但在福音的廣傳上, 把人與人之間的障礙隔閡打破, 更讓使徒彼得改變對
外邦人的成見偏執, 不負神望, 把福音順利傳給外邦人, 榮神益人, 感謝主.

   (V) 美好態度:
         見異象的二個主角: 彼得和哥尼流都有美好態度, 給後世信徒很美好的重要教訓, 願我們能夠
從這二人的美好態度上, 學到功課:
          1. 哥尼流的態度:
             (1) 熱忱慕道(徒10:24, 33):
                    i. 候傳道人(徒10:24):
                       彼得一進入哥尼流家, 就看見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及親屬密友, 都在靜默恭候他.
一般 來說, 聽道人等傳道人難得, 常常是傳道人等聽道人. 哥尼流是慕道友最佳榜樣, 他先打發親信到
約帕恭請彼得, 同時在家中與親友靜候他的蒞臨, 這就是熱忱慕道的表現.
                       神的道出於又真又活的神, 愛慕神道的人, 神一定會讓他滿足, 因神被愛慕的心感動,
故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因他們必得飽足."(太5:6), 哥尼流有這種慕道熱忱, 怪不得神要用超自然的
異象, 讓他飽足.
                   ii. 飢渴聽道(徒10:33):
                      哥尼流向彼得說明遵異象指示, 派人請他來的緣由後, 熱切向彼得說: "現今我們
都在神面前, 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徒10:33), 飢渴慕道之情, 溢於言表, 巴不得彼得把神的道, 毫無
保留, 全部傾倒給他們, 以慰他們飢渴之心.
             (2) 帶人慕道(徒10:24):
                   當哥尼流差親信去請傳道人彼得來向自己傳道時, 同時也帶領與自己關係最密切的
家人和親屬密友, 一同來分享. 因為他深知神的道非常寶貴, 自己得著, 也要所有他愛的人和關係密切
的親友也得著, 大家同享福音的佳美和神真道的益處, 使慕道者對真道的價值, 有深刻體會. 凡重視人生
的人, 必定重視宗教信仰; 人與動物不同, 人不但求生存, 還求生存的意義, 所以就跟宗教發生關係, 否則
就是白活, 哥尼流原來也是有信仰的, 但不能滿足他, 也不能解決他人生的問題, 現風聞有真正的神道,
讓他渴慕異常, 視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希望自己得著, 也希望自己所愛的家人親友都得著.
             (3) 態度謙卑(徒10:25):
                  "彼得一進去, 哥尼流就迎接他, 俯伏在他腳前拜他."(徒10:25), 哥尼流一看見傳道人
彼得就俯伏下拜, 這種表現, 顯示他的謙卑, 對傳道人的尊敬, 態度上是對的, 但行動上是錯的, 他受了
從前所信宗教錯誤影響, 魔鬼最擅長利用錯誤的宗教思想, 把熱心宗教的人, 引到錯誤的路上去, 最常見
的就是把人當作神拜, 這種錯誤行動, 立即被彼得糾正, 他連忙把哥尼流拉起來說: "你起來, 我也是人."
(徒10:26). 所以哥尼流拜彼得之舉, 心態是對的, 但方式是錯的, 縱然如此, 他對神的僕人彼得尊敬之情,
值得讚許.
            (4) 坦誠相交(徒10:30-32):
                  哥尼流一看見彼得, 就把自己在信仰追求上經歷, 和派家人兵丁到約帕請他來講道
過程, 詳細說給彼得聽, 他毫無保留告訴神的僕人, 他深信這次能請到彼得來到他們中間, 一定是出於
神的眷顧, 是神憐恤他追求真理的心, 特別賜給他的賞賜, 他的坦誠熱心, 使彼得的心靈受到很大激勵,
知道哥尼流是神看重的人, 特別用異象引領他前往幫助他, 這對神的僕人來說, 更加強他對神堅定不移
的信心.
        2. 彼得的態度:
           (1) 拒絕受拜(徒10:27):
                 一般宗教, 膚淺無知, 把人當神, 尤其修練有成者, 更喜歡人去拜他, 當群眾看見他,
齊身下拜, 更是得意忘形, 不可一世, 自以為修練成仙成佛; 善男信女, 更刮目相看, 視為神仙, 爭相供奉
膜拜, 愚不可及. 故假宗教多把人帶上歧途, 把人當神, 頂禮膜拜, 大錯特錯, 古時如此, 今日亦然, 悲哉!
話說回頭, 使徒彼得是當日教會領袖, 成就非凡, 聲譽卓箸, 一經請到哥尼流家, 外邦主人
馬上向他下拜, 看在猶太人眼中, 自是驚喜萬分, 心想羅馬人哪! 在軍事上你把我們打敗征服, 歸你奴役
統治; 現你看我們猶太人的法力多厲害, 一看見我們的傳道人就俯伏下拜, 心中鳥氣盡吐, 真爽快! 所幸
彼得不是凡夫俗子, 而是認識神的僕人, 也了解自己, 故絕不作此想, 馬上把哥尼流扶起來, 坦誠告訴他,
我跟你一樣, 沒有二樣, 都是人! 試想當日彼得那麼有名望, 那麼有能力, 但是他頭腦清楚, 沒糊塗隨俗,
仍然認識自己的真像是人, 故立即拒絕敬拜, 不愧是偉大使徒!
                    對受人敬拜反應, 彼得如此, 主耶穌在世時卻不然, 衪欣然接受(太2:11, 8:2, 9:18, 14:33,
15:25, 20:20, 28:17), 何以致此?試想若主耶穌也跟彼得一樣, 拒受敬拜, 那就與衪自稱是神, 完全矛盾,
祂生下後二歲, 就有人敬拜他, 復活後也一直有人敬拜他, 這都是真心信主的人, 知道衪的確是神, 敬拜
衪絕不為過. 所以主耶穌是唯一例外人物, 衪既是人, 又是神, 衪是神的獨生子, 道成了肉身, 住在我們
中間, 神在肉身顯現, 從言語上看出來, 衪是神; 從行為生活上看出來, 衪也是神; 從死裏復活上看出來,
衪更是神. 衪的內外表現, 完全吻合, 所以衪是人, 又是真神, 毋庸置疑, 接受敬拜, 理所當然.
               (2) 坦誠相見(徒10:38-29):
                     彼得初見哥尼流之時, 坦誠說了一些不太中聽的話, 口無遮攔, 把自己內心的真話,
脫口而出, 露出他實在不願意與外邦人往來, 他所以來外邦人的家裏, 純係神把他改變, 要他來的. 這麼
坦白, 實在冒很大風險, 把看不起對方的話, 當面直接說出, 往往會付出很慘痛的代價. 但為了證明自己
軟弱, 見證神對人的大愛, 所以他坦然無懼, 把自己真正的經歷, 坦誠說出來, 使真心慕道的人, 看見神的
大能, 對神的作為有真正認識, 反之, 不真心慕道的人, 當然會說神的僕人帶有色眼鏡, 歧視他們. 幸好
哥尼流及其家人親友, 真心慕道, 深明大義, 不以為忤, 欣然接受, 讓他們更加了解真神的奇妙真實, 更加
體會到真神對他們外邦人深切關愛. 這次彼得與哥尼流合家坦誠相見, 彼此更加了解相愛, 傳為佳話.
           3. 神恩被二人:
               哥尼流原本是不認識神的外邦統治者, 但對宇宙獨一真神卻有一顆一般人罕有的敬畏與
渴慕之心; 彼得雖認識神很久, 但內心深藏狹隘的種族偏見, 然而對神仍然衷心敬畏, 愛慕不已. 在當時,
這地上二顆心, 被無所不見的神察覺, 視為難得寶貴, 所以把天上的恩門向他們敞開, 並將自己的恩典
向他們傾倒, 分別賜給他們不同異象, 促成他們相會, 成為天國發展關鍵性的二個重要人物, 藉這二人,
打開向普世傳福音的大門, 並奠定普世教會合一穩固的根基, 影響深遠, 值得一書.

     (VI) 教會合一:
           “彼得和在猶太眾弟兄, 聽說外邦人也領了神的道, 待彼得上了耶路撒冷, 那些奉割禮的門徒
和他爭辯說. "你進了未受割禮之人的家, 和他們一同吃飯了."(徒11:1-3), 可見彼得這次到哥尼流家佈道,
引起風波, 回到耶路撒冷, 全教會立興師問罪. 這點, 我們要認清當日的時代背景, 才能體會到彼得順服
異象的啟示, 到外邦人哥尼流家佈道, 真不容易. 所以我們不要苛責彼得民族成見太深, 換了我們, 成見
可能比他更深. 無論如何, 彼得以後雖心存疑惑, 還是順服了, 對這個根深柢固的民族傳統偏見, 他並沒
完全擺脫乾淨, 在他心中也沒徹底粉碎消滅, 所以後來不知不覺在哥尼流家見面之時, 他一開口就說出
帶有嚴重種族偏見的話, 但他不是故意的, 情有可原. 最重要的是, 從此以後, 打破了他與外邦人之間的
門戶之見, 著實不易.
             從這件事, 我們不禁要問, 神何以要差遣彼得到哥尼流家去? 我們若不健忘的話, 在該撒利亞
已有一位聖靈充滿, 大有能力的腓利, 在為主作見證, 傳福音. 天使何以捨近求遠, 不就近找腓利而去找
彼得前往哥尼流家去? 這點神自有他的美意. 猶太人的五旬節由彼得開始; 外邦人的五旬節自然也要由
彼得開始, 因之, 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門也一定要由他親手打開, 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奠立普世教會合一的
基礎. 否則, 由大使徒彼得開始的猶太教會是頭等教會; 而由執事腓利開始的外邦人教會必將淪為次等
教會, 自非神所樂見. 人最喜歡分階論等, 神深知人的毛病, 故一開始就毫不含糊, 把教會的基礎, 一開始
就打得紮紮實實, 牢牢靠靠, 固若金湯, 永不動搖, 感謝主!

     (VII) 福音傳世(徒10:34-43):
              彼得進入哥尼流家, 不但看見外邦人中有這樣清心愛慕真神的人, 且體會到神對所有渴慕衪
的人的慈愛關懷, 故大受感動, 立即將他領受的福音, 全心全意, 傾倒給這群清心慕道的外邦人.
說到這裏, 有個很有趣的問題, 值得探討, 彼得究竟知不知道 "神不偏待人" 的應許? 從他對
外邦人表現看來, 他似知實不知; 頭腦知理論知, 心靈和生活行動卻不知. 後經神賜給他和哥尼流二個
異象的啟示, 再加上彼此相見後, 親眼看見和親耳聽見的情景, 彼得終於發現真像, 悟出真理, 所以他要
心口如一, 傳主真道. 只有真正認識真理的人, 才能為真理作有力的見證. 故傳道人必須自己先領受神
教導, 並且自己要先被神感動, 才能使真理容易被聽道的人接受, 這樣, 在講道時, 傳道人和聽道人才能
一同得益. 以下就是彼得在哥尼流家精彩證道, 除開門見山直接說出 "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徒10:34),
表明自己大徹大悟, 心無偏見之外, 八節經文全都在傳揚耶穌基督, 對主作最全面深入推崇, 清楚說明
人類福音的中心, 和福音帶給人的福樂, 是無可此擬的. 玆將其證詞分述如下:
               1. 福音源頭 - 神(徒10:35):
                 "原來各國中, 那敬畏主行義的人, 都為神所悅納." 這節經文不是說所有宗教都是 "殊途
同歸," 而是指所有真心慕道的人, 神都知道, 都是神樂意施恩對象. 所以真正的福音不是出於人的努力,
乃是出於神的大愛; 不是人積功德的結果, 乃是神的恩典. 尤其, 一般宗教都是人求神可憐施捨; 基督教
則是神去求人, 主動去幫助人, 二者立場, 完全不同. 福音啟示, 神不是可怕審判官, 而是 "不願一人沉淪,
願人人得救" 的神, 人類墮落沉淪, 只有祂願救, 也只有衪能救. 所以 "敬畏主行義的人, 都為神所悅納."
                2. 福音中心 - 耶穌基督(徒10:36a):
                    彼得開口就傳耶穌基督, 福音的中心, 集中在衪一個人身上, 神的福音藉著衪顯明出來,
池是萬有之主, 創造萬有的那一位, 造物主是三位一體的神: 聖父、聖子、聖靈, 同等、同權、同榮,
耶穌與人不同, 神藉衪傳福音.
               3. 福音功效 - 和平福音(徒10:36b):
                   神要耶穌基督傳和平福音, 祂能使神與人和平, 賜人類永遠福樂; 也能使人與人和平, 給人類
今世盼望. 神主動與人和好, 神也主動促使人與人和好, 人與人不和好, 是因人與神不和好, 不可不察.
               4. 福音的主 - 耶穌基督(徒10:38-43):
                   耶穌是 "萬有之主" 和衪的神性, 己如前述, 本段強調他的人性 "拿撒勒人耶穌":
                  (1) 恩惠之主(徒10:38):
                        主耶穌周流四方行善事, 為人解除物質世界的困難; 祂醫好被魔鬼壓制的人, 解除
他們靈界威脅與痛苦. 這都不是人能做的事, 但耶穌基督卻廣行神蹟, 用超自然能力, 拯救眾生, 顯然
是神以聖靈和能力膏祂, 與祂同在, 使成人類的恩惠之主.
                   (2) 被殺之主(徒10:39):
主                      耶穌不但是恩惠之主, 也是被殺之主, 這在別的宗教是不可思議的事, 他們絕不容
他們頂禮膜拜, 大有能力, 大行善事的教主, 被人宰殺的事, 向外張揚, 必定費盡心思, 想盡辦法,去遮蓋
掩飾, 因在人眼中, 只有高高在上, 充滿大能, 人見人拜, 殺不死的, 才像神. 可是彼得在他的證道中, 毫不
遮掩, 亦不覺得羞恥, 反而覺得是無上榮耀, 把主耶穌被殺之事, 娓娓道來, "他們竟把衪掛在木頭上殺了."
(徒10:39), 他之所以把主耶穌受難的事, 全盤托出, 因耶穌被殺, 對基督徒言, 是最大的福音, 而一般人
被殺, 是莫大悲劇, 不是禍音. 耶穌的被殺卻是人類最難堪的醜劇, 暴露出人性極度的醜惡. 試想像耶穌
這樣一位恩惠之主, 暴徒竟敢在衪面前瘋狂高喊: "除掉衪! 除掉衪!" 但神藉著耶穌被殺, 給世人開啟了
恩門, 拯救萬民. 世上每個偉人的死都是悲劇, 唯有耶穌一人的死, 是人類的喜劇. 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
死了, 在人類敵擋神最高峰之時, 神的恩典就益發顯明出來; 又藉著耶穌的死, 給人開啟赦罪之門, 基督
為人赦罪一事, 在耶穌沒降生前, 聖經就早有預言, 基督為拯救我們降生, 也為我們的罪受死, 並埋葬了,
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明乎此理, 彼得毫不隱瞞向哥尼流說出主在地上所受羞辱, 最後被殺. 真正傳福音
的人, 絕不以主的十字架為恥, 因為主耶穌的羞辱, 實際上是神最大的榮耀, 和人類最大的福音, 十字架
顯明神無限的大愛, 成就了人類最大的救恩, 也成就了神與人和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福音.
                    (3) 復活之主(徒10:40-41):
                          彼得的證詞並沒有停留在耶穌的死上, 因耶穌的死, 只能表現衪對人的愛, 卻難證明
衪是萬有之主, 也是生命之主. 彼得續作見證說: "第三日神叫衪復活, 顯現出來, 不是顯給眾人看, 乃是
顯給神預先揀選為衪作見證的人看, 就是我們這些在衪死裏復活以後, 和衪同吃同喝的人."(徒10:40-41),
這絕非無稽神話, 說這話的人, 當時還活著, 後來原本逼害基督徒的保羅也作同樣的見證: "基督照聖經
所說, 為我們的罪死了, 且埋葬了, 又照聖經所說, 第三天復活了, 且顯給磯法看, 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
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 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 卻也有已經睡了的, 以後顯給雅各看, 再顯給
眾聖徒看, 末了也顯給我看."(林前15:3-8), 耶穌的復活是鐵般的事實, 使人類看見永恆的光明, 否則
人類面對的只是一片黑暗, 痛苦死亡. 而今主耶穌戰勝死權, 勝過撒但, 賜給世界和人類, 無窮美好的
希望.
                     (4) 審判之主(徒10:42):
                           主耶穌掌管人類最後的命運, 衪是審判之主, 將來要把世人作最後分別, 所以無論是
活人或死人, 都逃不過衪的最後審判, 決定世人永遠的命運. 屬主的人, 不怕面對將來的審判, 因主耶穌
已經擔當了我們的罪, 我們的罪己蒙赦免, 不再有罪, 真是感謝主.
(5) 最後總結(徒10:43):
                          "眾先知也為衪作見證, 凡信衪的人, 必因衪的名, 得蒙赦罪."(徒10:43), 只要人肯接受
救主耶穌, 都能蒙恩得救, 罪得赦免, 這是聖經新舊約的共同信息. 我們基督徒要勤讀聖經, 整部聖經,
無論新舊約, 其中心信息就是 "見證耶穌基督." 衪是人類的希望. 這樣偉大的救恩, 只要信就可輕易
得著, 表明神無條件愛人, 有愛無類, 救法完美, 得著方法也完美, 試問普天之下, 有那一宗教如此完美?
彼得這篇證道, 簡明中肯, 鏗鏘有力, 生動感人, 道還沒講完, 聖靈就降臨他的聽眾身上, 奇哉!

    (VIII) 外邦人的五旬節(徒10:41-48):
               五旬節再一次到臨, 在時間上言, 不是真正的五旬節來臨, 而是這次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的
情景,與五旬節聖靈降臨在耶路撒冷門徒身上的情景, 可說完全一樣, 故稱 "外邦人的五旬節."
如前述, 彼得應哥尼流之請, 向在他家中聚會家人親友傳講主道, 宣揚耶穌, 道尚未講完, 還來不及
呼召他的聽眾舉手信主, "還說這話的時候, 聖靈降臨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徒10:44), 沒有一個人例外,
這超自然的現象, 突然發生, 彼得馬上意識到跟他們五旬節時, 所有經歷完全相同, 使他整個心態徹底
改變, 就是他對外邦人傳福音的態度完全改變.
                這種超自然現象, 最初發生原因, 事前絕沒料到, 也不是人能做出來的. 跟從前五旬節一樣, 眾使徒
聚集在一起, 同心禱告, 沒有一人主動祈求聖靈充滿說方言, 可是沒想到, 霎時間, 聖靈突然降臨, 說起
方言來, 講說神的大作為. 這次也是如此, 幾乎是完全一樣的翻版, 析述如下:
                  1. 起因 - 非人所料, 也非人推動, 更不是人能做出來的, 完全是出於神.
                  2. 範圍 - 聖靈澆灌在所有聽道的人身上, 沒有一個例外.
                  3. 現象 - 得方言恩賜, 即時說起別國的話來, "稱讚神為大."
                  4. 結果 - 神自己施恩, 將聖靈降臨在外邦聽眾身上, 故無人敢攔阻這群外邦人成為基督徒,
彼得見此,不敢怠慢, 立刻順從主命, 馬上吩咐這群外邦聽眾施洗, 掃除福音一切障礙, 奠立普世
教會合一根基, 影響至深且遠.
                  彼得在哥尼流家佈道, 道未講完, 聖靈突然降臨, 澆灌所有聽眾, 彼得立即為他們施洗, 堪作後世
典範. 今天很多的慕道友, 聽了很久的道, 口說相信, 一旦要他受洗, 就推三阻四, 猶豫不決, 萬般不願;
反觀聖經的記載, 真正愛主的人, 信的時候, 就立即要求受洗, 埃提亞伯太監如此, 掃羅歸主也是如此,
哥尼流更是熱衷, 不但他自己, 連他家人親友, 也都在聽道後, 立即受洗, 這是真正慕道的人, 真正明白
真理的人, 很自然表現. 我們領人歸主之時, 要特別留心注意, 要明白告訴他們, 一定要受洗, 才能得救,
特別提醒, 大家共勉.